歷史大口吃: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

歷史大口吃: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網路狂銷

歷史大口吃: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網友評鑑4.5顆星

還在猶豫要不要買嗎?再不買就來不及了

博客來人文史地-世界史地分類新書上市

  • 定價:380
  • 優惠價:9342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04

  • 歷史大口吃: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

    想看更多有關[歷史大口吃: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]的閱讀心得嗎?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
    內容簡介

      老天! 我本來是紫色的!──紅蘿蔔,西元1584年

      紅蘿蔔該怎麼面對自己變紅的事實?
      玉蜀黍要怎麼解釋,原來人類才是眾神喜愛的玉米餅?
      食物正在瘋狂顛覆歷史的遊戲規則,
      小心你每吃一小口馬鈴薯,就翻轉人類文明史一大步!

      如果市場機制是一隻看不見的手,推動經濟脈動,
      食物就是一把看不見的叉子,在關鍵的歷史時刻,戳刺人類,改變了人類的命運。

      在人類歷史中,食物是許多重大改變的背後主因:社會改革、政治改組、土地競爭、工業發展、軍事衝突,以及經濟擴張。這本生動的作品,就是在告訴大家,因為食物而產生的一系列變化,如何改變和塑造我們今日的社會和其遊戲規則。

      人類史上各地區的第一個文明──如在近東以裸麥和小麥為主食、在亞洲以稻米為主食,還有在美洲以玉米和馬鈴薯為主食的文明──都是因農業而建立。相較於漁獵-採集者的平等制度,為何農業會讓人類建立起如此結構嚴謹、社會階級分明的制度?作者認為,這一切都和經濟有關。

      無論古代或現代,食物對於歷史進程的影響力,一樣強大。

      英國之所以能跨越農業的門檻開創工業革命,是因為大量的進口食物供應了人民勞動所需的燃料。拿破崙的興起和失敗,其實和他是否能餵飽軍隊有非常大的關係。在二十世紀,共產黨的領袖把食物當成意識型態武器,在蘇聯和中國造成數百萬人餓死的慘劇。而今日,我們在超級市場看到的食物,則讓我們和貿易、社會發展、環保、科技等全球議題連結在一起。

      《歷史大口吃》結合各種領域的觀念,從基因到考古、從人類學到經濟學,並且把食物看成科技產物的成果,成為一本從食物看人類歷史和文明發展,香氣四溢的「物史」書。

    作者簡介

    湯姆.斯丹迪奇Tom Standage

      擁有牛津大學工程與電腦科學學位,是《經濟學人》(The Economist)的數位編輯,負責網站、手機、平版電腦和電子書頁面。

      他也為多家知名報紙章雜誌撰寫文章,包括《連線》(Wired)、《衛報》(Guardian)和《紐約時報》(the New York Times)等。

      著有《歷史六瓶裝》(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Six Glasses)、《維多利亞時代的網路》(The Victorian Internet)、《土耳其人》(The Turk)和《海王星檔案》(The Neptune File)。目前與妻女住在倫敦。

    譯者簡介

    楊雅婷

     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,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碩士,現從事翻譯工作。譯作有《關於美之必要》、《巧克力時尚之旅》、《馬戲團之夜》、《蘭閨寶錄: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》、《童年之死: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 》、《啥都瞭了》、《阿茲海默症》等,以及多篇學術論文。


    ...繼續閱讀

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humanit04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