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示臺灣:權力、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(修訂版)

展示臺灣:權力、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(修訂版)破盤出清

展示臺灣:權力、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(修訂版)網友評鑑4.5顆星

點擊圖片 即可前往購買

博客來人文史地-台灣史地分類限量出清

  • 定價:450
  • 優惠價:9405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60

  • 展示臺灣:權力、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(修訂版)

    你想了解更多有關[展示臺灣:權力、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(修訂版)]的相關資料嗎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
    內容簡介

      ◎2006年金鼎獎「最佳人文類圖書獎」入圍
      ◎陳芳明教授說:「呂紹理的研究成果,代表現階段臺灣史的領域已開始有了突破性的視野與詮釋。」

      二十一世紀最初十年間,日本、中國和臺灣相繼宣稱要舉辦萬國博覽會。

      「博覽會」之名的活動在今日社會中早已俯拾皆是,然而回顧過往,此類展示活動卻也只有短短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。一八五一年英國首度舉行「萬國博覽會」之後,歐美列強即競相仿效。在進步主義的大旗下,「追求和平與人類褔祉」乃列強舉辦萬國博覽會的初衷,然而卻無法掩飾其間所流露的帝國誇富與殖民主義。

      流風所及,亞洲的日本也不甘人後,不僅在其國內舉行一系列的勸業博覽會,更在其所領有的殖民地(尤其是臺灣)大力推行此一展示體系。五十一年間,臺灣參與島內外所舉辦的博覽展示活動超過三百餘次,米、茶、糖、樟腦等農產品因此成為國際上認知臺灣的「特產品」。展示活動不僅止局限於各種臨時搭建的會場,更擴延到整個臺灣,伴隨旅遊活動逐漸普及,整個臺灣的地景與社會都被納入到展示體系之中。

      然而,為何殖民政府要不遺餘力舉辦各種展示活動?它與殖民統治的目標有何關聯?在各種展示活動中,殖民者建構了何種「臺灣」的形象?在日本及歐西舞台上的博覽會「臺灣館」,與放置在臺灣島內的展示會場,究竟表述了何種殖民者的秩序觀、知識觀與異 / 己觀?上述形象的建構,建立在何種殖民知識的權力操作基礎之上?日本及臺灣的觀眾又以何種方式理解博覽會會場中所蘊涵的秩序、知識與文化觀?被殖民者遭遇這個由他者所建立的自我形象時,有何種反應?這種理解與反應對於實體的臺灣空間、社會與文化又構成了何種影響?這一連串的疑問,都是本書所欲解答的課題。

    作者簡介

    呂紹理

      臺灣南投人,一九六一年生。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,現任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。著有《水螺響起: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》,執行編纂《深坑鄉志》,另撰有〈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休閒生活與商業活動〉、〈戰後臺灣鄉鎮志經濟篇的回顧與展望〉、〈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博覽會之研究〉、〈日治時期臺灣的旅遊活動與地理景象的建構〉、〈日治時期臺灣的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發展〉、〈展示台灣一九○三年大阪內國勤業博覽會臺灣館之研究〉等論文近二十篇。


    ...繼續閱讀

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humanit04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