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44~1662-南明這一段歷史

站長推薦-1644~1662-南明這一段歷史

1644~1662-南明這一段歷史網友評鑑4.5顆星

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

博客來人文史地-中國史地分類新書上市

  • 定價:280
  • 優惠價:7196
  • 優惠期限:2014年04月02日止

  • 1644~1662-南明這一段歷史

    在網路上爬文好久 終於找到[1644~1662-南明這一段歷史]的詳細介紹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
    內容簡介

      吳三桂絕地反擊

      在享受勝利果實的同時,李自成也沒有忘記擴大勝利,他派出小股部隊四處出擊,打算一統天下。

      軍事行動由近及遠,從北京向四周輻射。借著攻佔京城的餘威,民軍打撫結合,行動最初進展十分順利,通州、天津等地不戰而降,南下部隊從容佔領山東,進抵江蘇北部。

      然而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員們並不打算放棄抵抗,漕運總督、淮揚巡撫路振飛奮起抵抗,將各路小股民軍阻擋在江蘇北部,與此同時,另立新君的活動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。

      雖然民軍趁勢而上,佔領了不少地區,但軍事行動略顯疲軟,稍遇像樣的抵抗就會停滯不前,這一方面是因為隨著民軍所占地盤的不斷擴大,導致軍力分散,更重要的是民軍主力大多在京城忙著分贓,李自成對形勢過於樂觀、對困難估計不足,兵力投入不夠。

      事實上,民軍的形勢並不容樂觀。清軍已在北方張開血盆大口,被斬首的明朝逐漸回過神來,積極在南方組織力量進行抵抗,作為百足之蟲,明朝死而不僵,尚有不少殘餘勢力。在人心這個戰場上,李自成仍然沒有改變流寇的形象,明朝仍獲絕大多數民眾的支持,堅守著人心這塊陣地。李自成席捲全國的道路「漫漫其修遠」,但是他並沒有上下求索,而是上竄下跳,得意忘形。

      在所有明朝的殘餘勢力中,吳三桂所部關寧軍最為強大,也離得最近。

      松錦戰役後,吳三桂取代投降清軍的祖大壽掌握了遼軍的最高指揮權,從此登上歷史舞台,因為祖大壽和吳襄換妹為妻,吳三桂可以叫祖大壽舅舅,也可以叫他姑父,其實他和祖大壽一點血緣關係也沒有。祖大壽和吳襄這兩人不僅關係曖昧,他們還都和清軍關係曖昧,後來祖大壽和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鳳都投降了清軍,所以吳三桂上台後,也不能不和清軍曖昧,整個遼東一直都很曖昧。

      崇禎當然也知道這層曖昧關係,因此他在起用吳三桂的同時,把他的父親吳襄和全家弄到京城當人質,李自成進京後,將吳襄一家置於自己的掌控,捏住了吳三桂的痛處。

      三月初,吳三桂接到朝廷放棄遼東入京勤王的聖旨,十六日入山海關,三月二十日抵達京東豐潤,驚悉京城陷落的消息後,吳三桂收兵退回山海關,全軍南望痛哭。

      李自成讓吳襄給吳三桂寫了一封勸降信,然後讓降將唐通帶著這封信和四萬兩銀子前往山海關招降吳三桂。

      見面後,唐通拿出了吳襄的書信,吳三桂打算聽從父命,答道:「得東宮即降」,唐通答道:「太子完善」,並謊稱李自成是一個賢明的新主,對吳襄十分優待,如果吳三桂歸降,將會成為開國元勳。於是吳三桂統兵入關,將山海關防務交給唐通。

      然而吳襄迫於壓力給吳三桂寫勸降信的同時,暗地裡寫了一封意思相反的信件,信中描述了民軍禍害京城,侵奪吳家的詳情,指出民軍流寇成性,難成大事,要求吳三桂設法抵抗。吳三桂在開往北京的路上收到了吳襄有密信,得知自己的家被民軍查抄,父親吳襄被拘,情人陳圓圓被搶的消息後,怒不可遏,當即拔出寶劍砍斷桌子,罵道:「逆賊如此無禮,我吳三桂堂堂丈夫,豈肯降此狗子,受萬世唾罵,忠孝不能兩全!」於是帶兵返回,全殲唐通八千兵馬,重新奪回山海關。

      回到山海關以後,吳三桂做了兩件事:一是給他的父親寫了一封訣別信(其實是寫給民軍看的),在闡述了一番忠和孝的大道理後,吳三桂發出了擲地有聲的誓言:你們就是把我的父親放到鍋裡煮了,放到案板上剁了,我也不會動心的!二是以「欽差鎮守遼東等處地方團練總兵官平西伯」的名義發佈了一篇徼文,號召全國人民為帝、后復仇,復辟大明。

      在檄文中,吳三桂對民軍的暴行作了深刻的揭批,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怒、忠義和不惜犧牲身家性命進行對抗的決心,並號召全國人民和他一起恢復大明。

      吳三桂知道,檄文只是宣傳,全國人民暫時幫不上什麼忙,他解決問題的籌碼除了三萬關寧軍以外,主要寄望於清軍。

      就這個問題,顧誠先生認為:吳三桂清楚地知道憑自己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無法和李自成抗衡,他決定回師奪取山海關之前已經選擇了投靠清廷。為了提高自己的價碼,他沒有率部出關以喪家之犬的形象向朝廷投降,而是以山海關為見面禮,勾引清軍入關。

      事實上,吳三桂的初衷更可能是向清廷借兵,目的是擊敗李自成恢復大明,建不世之功,投降只是在清軍要脅下迫不得已的選擇。吳三桂在給清廷的求援信中清楚地表明了以土地換戰爭的本意,信中說:我得知國家罹難的惡耗,打算「興師問罪,以慰人心」,但是遼東地小且兵力難以在短期內聚集,特向你們「泣血求助」,請你們憐憫我這個亡國的孤臣,快快選派出精兵,和我一起打到京城,「滅流寇於宮廷,示大義於中國」,作為回報,我們給你們的決不只是財物,而是「裂地以酬」。

    本書特色

      清兵入關後,八旗兵不過十幾萬人,誰也沒想到,他能把整個中國拿下!

      崇禎死了,對大明而言,不過是件盜匪所發生的爾發事件,各地皇弟、皇侄、皇孫搶著當大明皇帝,誰會想到,大明就這樣不見了!

      崇禎死後的十八年,到底發生什麼事……

      ■ 本書的敘述手法,輕鬆而詼諧,讀者可以因此進入歷史的時光隧道,與古人的生活合而為一。

     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,本書不像坊間一般歷史叢書如此的艱澀繁雜,而是以活潑有趣的筆調,詳細介紹各個歷史事件與人物,讓讀者可以在閱讀的同時,對於南明歷史有更全面的認識,也可以讓讀者清楚的瞭解各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,以及各個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。

      儘管歷史已經成為過去,但是歷史真相卻不容扭曲。本書就是要讓讀者尊重歷史真相,對其進行科學的探究,進而形成對歷史真相的客觀而公正的認識與判斷。

    作者簡介

    山高月闊

      畢業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,公務員,業餘時間喜精研明史,己出版作品《大明帝國怎麼就垮了呢?》、《1644-1662--南明這一段歷史》,作品銳意創新、不拘於任何成見,於細微處探索歷史真相,形成獨特的寫作風格。


    ...繼續閱讀

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humanit04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