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兩個故宮的離合: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

兩個故宮的離合: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買到賺到

兩個故宮的離合: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網友評鑑4.5顆星

點擊圖片 即可前往購買

博客來人文史地-中國史地分類促銷商品

  • 定價:320
  • 優惠價:7224
  • 優惠期限:2014年04月02日止

  • 兩個故宮的離合: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

    你想了解更多有關[兩個故宮的離合: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]的相關資料嗎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
    內容簡介

      「兩個故宮」是東亞近代史的產物。
      故宮的魅力根源,來自於數次奇蹟似的歷史轉折。
      兩岸故宮不只是珍奇、瑰麗的寶庫,
      更呈現出政治權力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。

      「兩個故宮」的存在,串聯了什麼歷史情結?潛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歷史思維?

      《兩個故宮的離合: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》作者、《朝日新聞》記者、「中華圈的專家」野島剛,從政治、外交的獨特角度爬梳了兩個故宮的世紀糾纏。

      最會說故事的媒體人,帶你見證兩個故宮的歷史

      本書深度揭露:
      .政治權力運作下兩個故宮分合的複雜過程
      .民進黨執政時期「故宮改造」的真相
      .「故宮南院」何去何從?
      .故宮「日本展」功敗垂成的背景
      .台北故宮夢幻設計的難產
      .故宮文物的漂泊與回流

      兩個故宮,與其說是外型相似的雙胞胎,還不如說是一張分裂的地圖。

      《兩個故宮的離合: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》帶你見證兩個故宮彼此的生存歷史,並拼湊出中華世界的未來。

      本書作者野島剛是少見對於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、外交、文化,具有深厚理解的日本人,他不僅有記者專業背景,還非常善於說故事。他在《兩個故宮的離合》這本書裡,以客觀第三者的記者角度,或者說以「為了台灣人好」的角度來解讀、說明東亞近代史的產物「兩個故宮」背後的政治權力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。

      簡單來說,「兩個故宮」正是因為「兩個中華」而誕生。

      野島剛從北到南走訪了瀋陽、北京、京都、南京、上海、重慶、台北、香港、新加坡……,蒐集了各種參與故宮重要變遷、故宮的活字典寶貴「那志良」等人的證言,也訪問了台北歷任故宮院長:杜正勝、林曼麗,現任院長周功鑫等人,查閱了存放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蔣介石日記,集結了有關故宮學的第一手採訪資料,並在日文版出版後,追隨著不斷變化的政治情勢,在中文正體字出版前,反覆修改增補,並特別為台灣讀者增寫了後記,追蹤了故宮「日本展」的最新情況。

      野島剛撰寫本書最大的目的,並非要論述故宮的藝術價值,也不會深入探討收藏品的優越性等問題。故宮歷史,從1925年成立到1949年分裂的過程,在中台日等三地都已經有許多口述歷史及史料作品。但對於1965年台北故宮在台復館的過程、民進黨政權對於故宮的改革嘗試、中國近年大量搜尋追回文物的熱潮,和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故宮的密切交流等等,不僅是日本,在台灣幾乎仍未有系統性的介紹,這些都是本書的重點所在。

      《兩個故宮的離合》共分為8章,第1章將介紹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,提出的「故宮改造」計畫。第2章談到辛亥革命前後,故宮文物流出的情況。第3章分別說明日本進攻中國時,故宮向南方和西方運送計畫的過程。第4章則談論故宮文物移送台灣的1949年前後,檢視政策決定的過程。第5章解說兩岸分裂後興建台北故宮,兩個故宮因此誕生的背景。第6章則試圖解析散落世界各地的故宮文物「回流」中國的現象。第7章預測「兩個故宮」的未來。

    作者簡介

    野島剛(Tsuyoshi Nojima)

      1968年出生,自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畢業後,進入朝日新聞社展開記者生涯。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佐賀支局、西部本社等,2001年起擔任駐新加坡特派員。曾赴伊拉克、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,著有《伊拉克戰爭從軍記》(朝日新聞社出版,2003年)。其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,2007年至2010年擔任駐台北特派員。採訪報導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、外交、文化等多面向議題,目前擔任朝日新聞國際編輯部副部長。近期作品有《迷之名畫.清明上河圖》(勉誠出版)、《銀輪的巨人GIANT》(東洋經濟新報社出版)。

    譯者簡介

    張惠君

      1970年出生,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,日本東京大學法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。譯有《漢尼拔戰記》。


    ...繼續閱讀

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humanit04A 的頭像
      humanit04A

      人文史地研究館的部落格

      humanit04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